即便没有外界不绝于耳的“全球再平衡”呼声,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中国外贸战略的调整也已经无可逆转。在推动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进口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12月22日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讲话中数次脱稿谈进口,此后的分组讨论中,扩大进口也多次被提及。
自今年8月以来,中国促进口的新措施便成为外界的关注点。来自商务部、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官员及学者频频透出相关信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和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对外贸易的表述,均由此前的出口为主变成“出口和进口并重”。
东部沿海省份的一位商务系统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无论从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外部压力考虑,还是着眼国内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扩大进口都应该是中国外贸发展的重点之一。
全国商务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显示,明年一二季度,商务系统将专门组织研究扩大进口的相关事项,鼓励进口的政策或将届时公布。踌躇多年的进口促进政策,已经正式破题。
顺差一再超预期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不断刷新业界预测,在“汇率战”“贸易战”的议论中,中国外贸政策与人民币汇率机制一起,再抵风口浪尖。
7月,中国贸易顺差出人意料地达到287亿美元,创下2009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这一数字使得上半年顺差大幅收窄的努力几乎前功尽弃。商务部将全年贸易顺差的预测,由年初的1000亿美元上调至1500亿美元。
但随后月均200亿美元的顺差,使得这一预测值再次上调至1800亿美元。到了年末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时,这一数字又被调高到1900亿美元,与2009年的历史高值1960亿美元已相差无几。
与此结伴而来的,是诸多贸易伙伴已有抱怨的触动和升级:人民币外部升值压力持续;美国在20国集团领导人首尔峰会前抛出4%的贸易平衡目标;贸易救济案件更趋频繁。
学者分析,当发挥比较优势、稳定出口,继续成为中国合意的政策选择时,增加进口便是缓解外部压力、响应“再平衡”呼声的恰当举措;而当前,在中国面临稳定国内价格总水平这一紧迫任务时,这样的政策变化更为现实。
“中国降低顺差的方式不可能是限制出口,只能是扩大进口。”前述东部省份商务系统人士认为,未来中国贸易面临的环境将持续趋紧,将扩大进口上升到新高度,可以传达出中国政府降低顺差、促进贸易平衡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紧张的外部环境。
中国期盼中的经济结构调整、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及扩大内需战略,也无不包含商品进口所起作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告诉本刊记者,国内对中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的需求增加,仅靠国内生产来满足是不够的。同时,从中长期看,中国国内的资源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外投资、经济合作,建立稳定的进口来源,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着眼进口便利化
自2007年起,中国政府就开始出台进口促进政策,目前已经形成包括《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进口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便利化措施在内的政策框架。正在酝酿中的鼓励进口政策,将在现有框架基础上进行完善。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在会议期间表示,明年中国将完善包括进口贴息、进口信贷、进口信用保险等在内的鼓励进口政策,扩大从自贸区成员、逆差较多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
在李健看来,对中国来讲,扩大进口并不缺少国内需求,更多的需要进一步将体制理顺、市场放开,“这不是一年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十二五’期间或者更长时间来探索。”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曾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减少进口相关政策措施的管制,缩小进口自动许可的登记范围。目前,约有20%货物进口通过自动许可进行登记,这一比例将会降低。同时,将进一步促进国内扩大开放,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开放。
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一直是中国鼓励进口的重点。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在分组讨论时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适时调整《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装备制造业等进口重点支持领域给予一定关税减免。
在其他产品的扩大进口上,此次会议也有新表述:首次提出进一步拓宽粮棉等大宗商品进口渠道,便利企业及时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组织进口,缓解国内供应压力;针对重点商品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进口协调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完善铁矿石和钾肥联合谈判机制,增强进口的议价能力。
除了在一般贸易方式下扩大进口,有与会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商务部正在筹划通过加工贸易产品内销的方式,实现扩内需和减顺差的双重目标。李健向本刊记者证实了这一信息,称这是首次明确提出这一建议。
加工贸易是中国顺差的主要来源。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0年1月至11月,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911.1亿美元,相当于同期总体顺差规模的1.7倍。
在金融危机中,沿海省份曾经进行过加工贸易内销的尝试,对稳增长、保就业起到一定作用。李健告诉本刊记者,将加工贸易产品内销作为扩大进口的一条措施,值得研究,这一方式可以推动进出口管理体制的理顺,不过,对推动内贸体系改革的意义可能更重大。
他解释称,加工贸易企业往往只是一个工厂,没有销售渠道,而国内销售比较复杂,通过加工贸易产品内销来扩大进口,“应该还不是定论,只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问题。”
出口培育新优势
在扩大进口的同时,中国外贸还将寻求出口的升级。陈德铭部长将此表述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优势,提升外贸发展质量。
这次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将2011年的外贸目标确定为,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在前述商务系统人士看来,这一目标意味着放慢速度,提升质量。
2010年前11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7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6.3%,表现远超预期。商务部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9万亿美元左右,增长30%以上,远高于年初设定的8%的目标。
陈德铭表示,明年将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进口第二大国,但在世界出口品牌前100位中,并无中国企业的身影,这让中国工商、贸易界人士“脸上无光”。
从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的表述看,中国政府希望将品牌作为突破口,提出提高品牌意识,鼓励企业租品牌、买品牌、创品牌,支持企业获得国际认证;同时,抓紧建立健全海外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帮助企业应对在对外贸易中遇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对于加工贸易,继续开展转型升级试点,鼓励其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海关监管区域集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服务贸易方面,大力支持技术、文化、中医药和软件等重点领域以及信息服务、商贸流通和金融等新兴服务出口。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的农轻纺医、工程机械、铁路机车、机电设备等出口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