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采购 | 公司库 | 供求信息 | 产品展厅 | 行业资讯 | 外贸手册 | 国际展览 | 免费注册 | 手机版 | B2B Marketplace
   

正确学习二胡的方法

普通会员 信息未核实 会员编号:10369542
发送留言 联系方式 收藏此公司
  商铺首页
  供求商机
  产品展厅
  报价信息
  公司介绍
  证书荣誉
  招聘中心
  在线问答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王叶叶 
电话:86-021-52413636
手机:18964088773
传真:86--
详细信息 我要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知音琴行有限公司 > 产品展厅 > 正确学习二胡的方法
暂无图片
发布时间: 2012/4/11 17:09:00
 
上海知音琴行有限公司 “未认证”表示未核实营业执照
  电  话: 86-021-52413636
传  真: 86--
手  机: 18964088773
邮  编:
地  址: 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1200号贝多芬广场B座三楼
网  址: http://zyqhyx001.cn.vooec.com
公司名称:上海知音琴行有限公司
联 系 人:王叶叶  
查看详细信息
留言咨询
查看该公司其他产品
正确学习二胡的方法 详细说明
  技术训练的实质是双手对于乐器控制能力的训练。仅这种控制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大脑对手的控制能力。

  除了把位的准确性以外,我们用来按弦的四个手指的最外面两个手指.也就是一指和四指的框架的距离感也非常重要。
  听觉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的听觉指的是内心听觉。

  音色是音乐表现中很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同的音色使我们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在音乐表现中通过音色对比变化的运用将更有利于音乐的表达。一个人在说话时由于表达的事件不同、情绪不同,或处在同一表达内容中的过程的不同,音色往往会有很多微妙的变化,那么把握音乐进行过程中这些细微的音色变化,将成为我们如何更确切地运用揉弦这一手段的依据。由此可见,揉弦这一技术手段是为音乐这个最终目的而服务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构成了不同的文化,也使中国音乐具有丰富的地域性、风格性。那么揉弦作为音乐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就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二胡没有指板这一特点使得这种多样性的获得有了更大的可能。二胡的揉弦手法有滚揉、压揉、压弦、抠弦、抠揉、滑揉等等,不同种类的揉弦有着很不一样的音色,而这些不同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的不同的结合变化使得二胡具有更丰富地表达各种情感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对揉弦这门技术的掌握,除了基本的方法以外,最终依赖的是对音乐的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对揉弦的运用才能使音乐更生动,表达更完美。

  滑音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调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的汉语普通话分为四声,各地方言的声调则更多,所以体现在音调上,韵味也就显得尤其丰富。这种韵味体现在左手上,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滑音的风格性的把握。

  从手法上来看,滑音有上滑、下滑、回滑、尾滑、垫指滑音等,从运用上来看.有同指滑音、异指滑音、把位移动的滑音和在相同把位上手指上下伸展的同把位滑音,有各种不同音程距离的各种西安地产,是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力度、音色、节奏等等因索。事实上,所有的因素都体现着一种气息的运动。那么,在演奏弦乐器时,使音乐更富于气息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通过旋律运动中音色与力度的变化来揭示音与音之间不同的运动方式而产生的不同的气息运动。它是使音乐生动的关健,它们是音乐的灵魂所在,而这种气息的变化对弦乐器来说很大程度是依靠运弓和揉弦的变化来体现的。透过声音的背后,可以感受到有一种气息的存在。所以除了有良好的发音,只有找到了此音在音乐进行中正确的气息感觉,才能决定用怎样的音色来演奏,用怎样的弓段、怎样的弓速、怎样的压力便有了依据,从而使这个音真正成为所谓”活生生”的音乐的组成部分,才能使这个音有生命。
h
本产品网址:http://www.vooec.com/cpshow_3316981/
手机版网址:http://m.vooec.com/product_3316981.html
产品名称:正确学习二胡的方法
 
·基本配置规格
 
 
重要提示:
网上信息有风险,实际交易过程中请务必保持警惕,并仔细核实相关有效证件!如与网页上的公司合作,请务必交易前核实相关公司资质,并签订相关合同等!请勿随意给陌生人汇款,以免上当受骗!『防骗必读
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国际贸易网仅展示上述信息,国际贸易网不能确保上述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也不承担浏览者的任何商业风险。因此,国际贸易网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致使的任何损害,但我们欢迎您举报与投诉。国际贸易网保留删除上述信息的权利。
免责条款 | 公司列表 | 产品 | 商机 | 报价
本网站版权归国际贸易网所有 Copyright © www.vooec.com 2003~2023